知乎日报

每日提供高质量新闻资讯

头图

勾践、夫差、要离……古人名字像是外文音译,特别奇怪

《卧薪尝胆》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的名字很奇怪,像是外文音译?

三种不同的红色,好读书不求甚解

首先说答案,提问者的感觉没错,“夫差”、“勾践”之类的名字确实是音译。

感觉春秋时期的人名字很奇怪,这其实是正常的。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华夏各国的人,比如孔子他老爹叫“叔梁纥”,这名字怪不?还有姓叔的人?再比如老夫子去见过的那位著名的风流女南子,这名字也够奇怪的,难道是姓南名子?

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春秋(及其以前)人的名字形式和现在不同。一方面是姓氏分流,男子称氏不称姓,但氏又不稳定,经常随着其人的封地、官职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晋国元帅先轸,他又叫原轸,轸是名,而先、原是氏。他先封于“原”这个地方,故此称原轸,后来又改封于“先”这个地方,故称先轸。

对于女子来说,就是称姓不称氏,姓虽然是长期固定的,但女子的名称结构和 现在却不同,是姓放在最后的。所以上面提到的“南子”,其实是姓“子”。子这个姓是殷商的国姓,孔子也姓子。

另一方面,春秋时人的名字结构和现在不同,如前面说的孔子他老爹叔梁纥。这老先生当然不姓叔,前面说了,他姓子。叔也不是他的氏,他的氏是孔。那叔梁纥是毛意思呢?其实,“叔梁”是他的字,纥才是名,这是把名和字连称的。与之类似的,比如孔子的祖先——孔父嘉,这老先生字孔父,名嘉。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为氏,就称孔氏了,孔子的孔就是这么来的。而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孔父嘉、叔梁纥这些名字都好奇怪啊。

另一种情况,就是周围蛮夷各国的人。比如提问者说的“夫差”、“要离”这些人。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吴、越都属于百越,是越人,他们的语言是和华夏不同的。

举个很著名的例子:楚王的弟弟鄂君子析在河中游玩,船上钟鼓齐鸣,荡舟者是一个越人,于是他就唱了一首歌,是什么样的歌呢?他唱道:“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 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子析说这是什么鸟语?来人啦快给偶翻译一下,于是就有个翻译过来,说,他唱得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这就是著名的《越人歌》,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翻译诗歌。

从这个例子我们就知道,吴越的语言是和华夏不同的,所以,象勾践、夫差、阖闾之类的名字,自然是音译的,确实没什么实际意义。

--

我在答案中随口提了一句孔子姓子,很多人在评论中表示诧异,还有人谆谆解释说,孔子的“子”不是名字的组成部分。所以我在这里解释一下。

孔子是宋国公室的后代,而宋国是殷商的延续。武王灭商后,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商故地,但是武王死后,武庚勾结周武王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造反,被周公灭掉,杀了武庚。但汤不能无后,因此又封纣王的哥哥微子于宋,这就是宋国的来历。

商朝王室的姓是“子”,据说商人的始祖简狄在洗澡时,吞了一个玄鸟(也就是燕子)的蛋,因而怀孕,生下了契。鸟蛋也就是“子”,故此以子为姓,这也就是所谓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因为商人姓子,所以商人的后代宋国公族也就姓子。

宋国到春秋时期,有个君主宋穆公,临死前把君位传给了侄子与夷,并委托司马孔父嘉辅佐。与夷即位后,就是宋殇公。孔父嘉的妻子很漂亮,有一次走在路上,被太宰华督看见了,华督赞叹说“美而艳”,于是发动了政变,杀死了孔父嘉,顺便也杀了宋殇公,另立了宋庄公。

孔父嘉是什么人呢?他是宋国第五代君主宋湣公的后代,所以他也姓子。

孔父嘉被杀后,他的儿子逃亡到了鲁国,就在那里繁衍了下来,孔父嘉,字孔父,名嘉。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字为氏,就是孔氏。

所以孔子氏孔,姓子,名丘,字仲尼。

为什么大家都叫他孔丘,没人叫他子丘呢?前面说过,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所以孔丘就只能叫孔丘。

不过到后来姓氏合流,孔也就变成了今天的姓了。

有没有女人姓子的呢?答:相当多。宋国的公室女,都叫×子。比如《左传》开头第一句话,就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意思就是说,鲁惠公的原配是孟子,孟子死后,又娶了声子做继室,声生下了鲁隐公。宋武公生了个女儿叫仲子,仲子一生下来手心就有纹路,写着“鲁夫人”,所以长大后就把仲子嫁给了鲁国。

这里孟子、声子、仲子都是宋国的女子,都姓子。——女子的名称中,姓是写在最后的。

--

还有人说越人在两广。其实越人分布极广,从江苏、浙江、福建一直到两广,都是越人的地盘,有许多部族存在,所以叫百越。吴国、越国都属于百越。到汉武帝时,还有东越、瓯越、闽越、南越等政权。一直到三国时,孙权还受到山越的极大骚扰。

说到语言,其实古越语属于古侗台语。我们看这个《越人歌》其实是很牛 B 的,牛 B 的地方就是它既保留了发音(用汉字标注),又保留了含义(用汉字翻译),所以现在有很多学者利用《越人歌》来研究东南亚语言的。

--

评论里:吴国不是姬姓,是吴太伯的后代吗?

这个问题得要分几个方面来说。

1、我其实不认为太伯跑到了吴地,我向来认为太伯所奔的,其实是山西的虞,上古时“吴”、“虞”二字同形,所以后来讹为奔吴。这点从虞国在周朝的特殊地位就可以证明。而且《左传》中也有相关史料说太伯、虞仲是虞国祖先。

2、即使太伯奔的确实是绍兴的这个吴,但《史记》也说了,太伯到吴地之后,“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也就是说,太伯自己也完全遵从了当地越人的习俗。

3、吴国走出蒙昧是极其晚的事情。晚到什么地步呢?晚到了春秋晚期,公元前 584 年。这时,春秋时期的两大超级大国晋国和楚国已经争霸了一百多年,到这时已经精疲力竭了。这时有一个楚国人申公巫臣(这人名字叫巫臣,曾任申县的县公,所以叫申公),逃亡到了晋国,从而留下了“唯楚有才,晋实用之”的佳话。

这个巫臣跑到晋国之后,给晋国献了一个计策,说现在晋楚两国确实是没力气了,可咱们可以搞代理人战争啊,我看楚国边上的吴就不错嘛。于是晋国就派申公巫臣出使吴国。

这时候的吴国是什么状况呢?史书中记载,他们断法文身,不懂驾车、射箭、兵阵。于是巫臣教吴乘车,教之战阵,“吴于是始通中国”。

这就是吴国开化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