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计算”获大奖引发诸多争议

转载财新网,原文已经404了。
       (记者 于达维 实习记者 陈梦凡)1月9日,2014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被颁给了清华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团队的项目——“网络计算的模式和基础理论研究”。但这项研究是否原创,是否具备创新性以及是否具备产业化的前景,在中国计算机学界引发争议。 
     这项技术被俗称为“透明计算”。科学网一篇名为《解读自然科学一等奖:透明计算“云”时代》的报道这样写到:一个由中国科学家提出、定义、设计并实现的计算机领域的原创成果,斩获了中国基础研究桂冠——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就是被国外同行称为“先于云计算、包含云计算”的网络计算理论及模式——“透明计算”。 
       但在科学网上述报道下方的评论栏内,一度有不少网友对该奖提出质疑,不少自称码农和计算机业内人士的网友都评论称此奖“太水”。1月15日,财新记者在科学网上再次打开这篇报道时,所有的评论都没有了。
       虽然这篇报道下方的评论“消失”了,但近日在科学网博客、新浪微博、知乎等平台上,依然不乏对此奖的质疑之声。
       在网络平台之外,也有数位国内计算机专家接受财新记者和其他媒体采访对该奖提出质疑。尚有专家言语激烈。

财新网缓存

       在《光明日报》一篇名为《“透明计算”,凭啥摘得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报道中,张尧学介绍到,“‘透明计算’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网络将存储、计算与管理分离,不仅能像云计算那样把数据和应用软件放在云端,而且把‘计算机的大脑’——操作系统也放到了云端。”
       报道指出,用户可以通过Meta OS(超级操作系统)来管理资源,实现下载和运行各种操作系统。Meta OS运行于CPU和操作系统之间。
       那么,“透明计算”究竟是“开启了计算机新时代”,还是“一个基本无法实现的好概念”呢?截至财新网发稿,张尧学团队暂时没有回应媒体,国家评奖机构也未作进一步说明。
       中科院专家:评自然科学奖不合适
       在许多质疑者眼中,“透明计算”既缺乏理论创新、也缺乏应用突破;相对计算机业内的前沿技术来说,最多是对一些成熟的开源应用,做了一定的集成和二次开发。
       中科院计算所一位暂时不愿具名的研究员告诉财新记者,他的观点跟网络上各种质疑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这个概念提的挺好但基本无法实现,效果也不会太好,假定了太多的理想条件,现实很多技术障碍和物理限制。
       这位研究员透露,现在张尧学的团队具体实现的系统和之前提出的理念并不一样,只是用现有的技术,PXE引导加虚拟机来验证这个概念是有效的,但计算速度其实较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张尧学本人也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透明计算”需要网络足够快、足够稳定、足够安全。
       在这位研究员看来,也正是因为没法实现,这个项目就没法申请科技进步奖,只能申请自然科学奖,但是大家更没法认可。“这个奖是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就是缺个有分量的人站出来,大家都是私下讲。”
       中国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定有如下规定:所谓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的条件如下: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
       自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之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出现了多次空缺。2002年颁给了蒋锡夔等人的“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2003年颁给了陈均远等人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2006年颁给了“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和“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2009年颁给了“《中国植物志》的编研”;2013年颁给了“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和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其余年份均为空缺。
       而1999年之前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得奖项目,包括哥达巴赫猜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在今天认可度较高的项目。
       中国计算机协会一位负责人这样告诉财新记者,计算机这方面,99%都是工程类的,这些年理论上都没有很多发展,把“透明计算”放到自然科学奖里让人有点意外。“这不是一个自然科学,而是一个工程,一个装置。放在自然科学奖不合适。”
       是否原创?
       张尧学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团队2011年发表在《电子学报》上的文章《一种云计算操作系统TransOS:基于透明计算的设计与实现》,但是有技术人士指出,所谓“透明计算”并非原创,而是被业内人士称为“PXE Boot”的概念。
       但是PXE(Pre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预启动执行环境)技术已经出现了30多年,这种机制让计算机的启动可以不依赖本地数据存储设备或本地已安装的操作系统,通过网络下载操作系统并启动。但由于传输速度慢,这一理念一直很难有完善的应用出现。
       有报道称,“透明计算”的巨大突破就是实现运算和存储的分离。但是一位美国IT企业的华人技术人员告诉财新记者,他所在的公司在2002年,即张尧学提出这个概念之前,就有这样的产品了。而张尧学所提出的跨平台的概念也早就有了,JAVA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还有技术人员指出,类似于这种把主要负载都放在云端的模式,在市场上已遍地都是,有人称其为云终端,也有人称其为“瘦客户机”“无盘工作站”,其实质就是微型、简化版的电脑主机——处理器、内存使用更为小巧但功能完善的元件,机器单体设计上更为紧凑,部分机型可以把存储器转移至云端服务器上。
       但是类似于“瘦客户机”“无盘工作站”这类调用操作系统的模式,都是在局域网中千兆带宽的条件下实现的,在广域网中尚无法企及。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财新记者,“透明计算”的核心“网络计算机”概念,其实并无新意,国际上甚至早有先例甚至产品。比如贝尔实验室早在上个世纪就设计并实现了完全基于网络概念的独立操作系统Plan9。虽然在《科学网》的报道中,说这项技术可以“跟冯诺依曼结构说再见”,但是在他们自己的申请材料中,也只是说“透明计算”是“一种扩展的冯诺依曼结构及其实现”。
       前英特尔工程师的质疑
       一个被媒体广泛引用的新闻点,是“透明计算”得到了英特尔的认可。财新记者查阅英特尔在公开场合的表述发现,在2012年英特尔美国信息技术峰会(IDF)上,时任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兼软件与服务事业部总经理詹睿妮(Renée James)所做的“透明计算时代的安全和服务(Security and Services in an Age of Transparent Computing)”的报告中,确实提到了“透明计算”。 
       但是从詹睿妮的表述看,实际上透明计算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由MIT的科学家提出的,此后清华大学的张尧学也开始了这一研究,并在2004年提出的透明计算概念。
       在英特尔2011年10月18日发布的一篇名为《致力联合创新,清华、英特尔推广透明计算》的新闻稿中,有这样的表述,“英特尔平台软件架构部中国区总监卢炬指出,英特尔从2006年起就同清华大学开展技术合作,把受到业界广泛支持的可扩展固件接口UEFI应用于透明计算之中。
       一位曾经在2011、2012年间就职于英特尔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士对财新记者说,英特尔当时与张尧学团队的合作,因为当时英特尔所主宰的PC核心芯片领域受到来自手机、平板的巨大冲击,英特尔急于保持其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而张尧学的技术对于终端的计算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两者有了合作。
       但是这位技术人士却指出,张尧学的概念可以说是有点想法,但是这个思路是错的,不太合适的。和英特尔所提出的transparent computing也不是一回事。“那时英特尔正好涉足这个领域,云计算兴起后,是要把终端做薄,可以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这对客户端的计算能力就要求很强,所以英特尔就利用了这一点,在国内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人,印证一下自己的观点。
       目前英特尔所推广的HTML5运用的透明计算,实际上已经不是现在张尧学所说的“透明计算”。
       这位技术人员个人认为,张尧学的技术被抬得太高了。因为这种技术(“透明计算”)对客户端要求很高,对网络要求更高,而现在的趋势是终端只是演示功能,而不是要把什么东西都拿过来。现在的趋势是这个世界不可能是单一设备统治的,而是各种轻量级的设备,终端能处理多少,就提供多少服务,而不是像张尧学的技术所提出的在众多操作系统底层再建立一个超级操作系统(Meta OS),然后在上面加载很多东西。
       他指出,这实际上是云计算的一种实现模式,而且是一种背道而驰的实现模式。在他看来,张尧学的研究即便是有价值,也就是一篇博士论文的水平,而且不够原创,作为自然科学一等奖,要么要做到国际领先,或者是打破国外封锁,而这个研究更多是一个思想,也没有大规模部署和验证。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透明计算”获大奖引发诸多争议
转载财新网,原文已经404了。        (记者 于达维 实习记者 陈梦凡)1月9日,2014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被颁给了清华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团队的项目——“网络计算的模式和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