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易卜生戳动了中国人哪根神经? | 媒体看中国 | DW | 10.09.2018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易卜生戳动了中国人哪根神经?

柏林邵宾纳剧院正在中国演出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人民公敌》,这出创作于一百多年前的剧目在北京的观众中引起的共鸣令中国文化部门始料不及。此外刚刚结束的中非峰会仍是德语媒体关注的话题。

China Nationaltheater in Peking

北京国家大剧院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的西方戏剧观众对柏林邵宾纳剧院(Berliner Schaubühne)并不陌生,这个剧团在过去4年里在中国进行了40多场演出。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官方网页对此次由托马斯·欧斯特迈尔(Thomas Ostermeier)执导的《人民公敌》给予高度评价。《南德意志报》记者报道了此次巡演中一段意外插曲。话剧接近尾声时,男主人公斯托克曼医生展开了一场与现场观众的对话。

"剧院总监托比亚斯·费特(Tobias Veit)说,剧团并不知道,在北京等待他们的是什么。而现场结果'让我们惊讶得无语'。15分钟的时间里,观众向台上演员喊出他们对主人公产生好感的原因。'因为我们希望有言论自由','因为中国的媒体也不讲真话','因为我们政府一样不负责任'。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对场面的描写。……一位观众事后在微信上说:"在国家大剧院说出这样的话,他们不怕被禁吗?"

文章推测,中国的文化监管部门没有预料到一出百余年前的欧洲剧作在今天的中国可能引起的反响:"北京审查部门的哪个人在上周四首演前看过这出剧吗?显然没有。一出经典剧作,写于130年前,会有什么问题呢?否则也不会有此后的一系列紧张动作:深夜召开紧急会议至凌晨,向德国剧院方面提出要求删节敏感部分,立即停止售票。"

国家大剧院的官员对费特表示,要想继续演出,必须砍掉演员与观众对话的部分。邵宾纳剧院经过讨论后决定,删节互动部分,但要告诉观众"此处被删去"。周五的演出中,男主人公依然作了最后的演讲,然后剧中另一个人物问观众:谁赞同这位疯狂的极端分子的话?台下观众几乎全都举起了手,还有人叫好。演员又问道:他说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吗?这时一位老者按耐不住大声叫道:"为了个人的权利,为了自由!"

这时台上的演员沉默不语。斯托克曼的扮演者说:"亲爱的观众,此刻原本应该有一场与大家的对话。但是……",他用手指着身旁演员的嘴说:"出版商先生失声了"。《南德意志报》记者最后写道:

"'难以置信',一位观众演出后在国家大剧院大厅里说,'100年前的这出戏,我却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他的女伴拿出手机后说,算了,还是不在微信上发了,太敏感。到周日,社交媒体上所有对《人民公敌》的评论都被删除。不过,到这周末在南京的演出没有受影响,还有余票可购。"

China-Afrika-Gipfel in Peking

中非论坛在北京结束

中国--非洲的励志榜样

《明镜在线》的一篇署名文章继续关注上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作者引述美国杜克大学非洲问题专家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的分析:"非洲人在中国身上看到了一个昔日的劣势逆袭者(underdog),用了两代人的时间,崛起为世界政治精英的一员。今天的中国人参与世界治理。连美国人都要让几分。对非洲人来说,这传达了一种希望,让中国成为他们的榜样。"

文章引用的独立民调数据显示,63%的非洲人对中国在非洲日益增加的活动的看法是"积极"或"较为积极"的。

"但中国人在非洲的所作所为与其他外国人并无大异。史密斯说--有些人与非洲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另一些人只想快点挣到钱,还有一些人可能是种族主义者。但中国和西方对非洲的视角是不同的。非洲对中国来说具有更积极的意义,代表了新兴的消费市场。欧洲和美国对非洲的视角则更多是负面的,非洲是无止境的难民潮的源头。"

 

摘编自其它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