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端木赐香《你可能不知道的岳飞故事》这篇文字?

偶然在百度看到这篇文章,粗读下来感觉文中各种调侃,后来看了作者为历史系副教授想必不会信口胡诌,想请教各位看法。百度介绍端木赐香“行文似戏谑,文字背后一…
关注者
208
被浏览
59,629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目测至少本年度内都没空继续填盐选专栏一代战神的青春之歌:历史书不曾告诉你的真实岳飞的坑,也不会参与问答,然后豆瓣小站也被豆瓣半废弃了……所以还对南北宋之交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考虑关注下公众号“乘风看山河”,公众号还是会定期更新点新东西的。


谢谢邀请。

(——其实我一开始准备不谢邀,然后喷题主为毛问这么low的问题、为毛不自己试着鉴别鉴别力哪里去了、以及作为被邀请者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申请删除或者关闭这个问题来着。但是又看了一遍问题描述,才觉得题主是认真的而且似乎别有深意。。总之还是值得认真作答一下。

冲动是魔鬼= = )

我对这篇文章的个人看法:

硬伤满满的一篇文章,和袁腾飞是一个路数——顶着名是用调侃语气谈历史掌故搞文史知识普及,实则是借着历史人物的知名度和读者的好奇心博名利;同时由于作者本人的相关知识和作为教育从业者的基本职业道德严重匮乏,导致写出来的东西歪曲历史真实,制造信息垃圾耽误别人时间。

-------------------------------------------黑字报和挨个挑bug的分割线--------------------------------------------------------

以下开始挨个挑bug,斜体的都是引的原文:

“使”在这里的意思是“放纵”、“放任”;“检”在这里的意思是“约束”、“收敛”。一句话,岳飞曾经是个酒徒,不醉不休。更要命的是,这酒徒酒性不咋地,醉了还揍人,且往死里揍。江南兵马钤辖赵秉渊陪岳飞喝酒,酒后差点被岳飞揍死,岳飞因此还受到了降级处分。可能是酒性太差了,所以传到了赵构耳朵里。

——岳飞年轻时确实好饮酒,但醉酒且醉后打人只有一次,但作者的行文说的跟成天喝醉酒打人、还故意要把人弄死一样。而且即便略去行文不谈,这里也有硬伤:当时的江州守臣李回是为岳飞酒后“击秉渊几死”弹劾过岳飞,岳飞也上表待罪了,但并未因此受实际的降级处分,反而在十月因平李成之功居诸将之首被擢拔升职。

顺便补充一下赵秉渊:他是北宋伐辽时投诚的辽国汉人将领。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月宋军第二次伐辽,身为易州守将的赵秉渊奉知州之命,尽杀城内契丹人归降,炎、兴间辗转任江南兵马钤辖,碰上了剿匪之后驻军江州的岳飞。和岳飞闹了这么一出后不久,他的军队一度被朝廷计划拨入岳家军,赵秉渊因为有心理阴影,死活不肯;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绍兴十年左右他还是被调拨给岳飞部了,并且在岳飞被迫班师时奉命断后,打了一辈子唯一的一次胜仗(之前他自己领兵作战不是败仗就是跑路,具体可去翻王曾瑜先生的

《岳飞的部将和幕僚》

赵秉渊条)。可见和岳飞之间不但已经没有嫌隙而且合作的很好。

所以要揭岳飞的短不要紧,但你把事儿说完么~ 同时本着不神话岳飞、对历史人物一视同仁都尽量了解了解的态度,把挨揍的那位也多少介绍介绍么。。人也是爹生娘养师傅教的,投宋的时候更是牛逼闪闪王八之气四射好不好~

可惜,这段历史相关的网文和通俗历史著作看了不少,印象中还没记得有谁说这件事时,也能顺便介绍介绍赵秉渊的。

但刚出世就遭遇不幸,家乡发了大水,而那时的赵宋王朝没有整“最可爱的人”之类的勾当,所以岳飞只能由母亲抱着,坐在一只大水缸里胡漂,漂到了河南内黄并在那里长大。

——作者虽然一开始就打了“我引的都是历史学人的说法不是民间传说”的严正旗号,但到这里就犯了个错误:岳飞幼年曾遭遇水灾由母亲抱着躲在水缸中逃生这个说法,基本所有的正规历史学者都不认,因为查各种史料都查不到当年黄河有严重水患的记录;至于在内黄县长大更是连岳珂也没说过。岳飞少年时读书习武都是在汤阴本乡。

具体的可见邓广铭王曾瑜龚延明等人的岳飞传记,此处不详述。

众所周知,岳飞和母亲漂到内黄,除了一口水缸,啥家产也没有,家贫是一定的,而大宋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希望工程”,所以岳飞只能是个失学儿童。有人说岳飞自小“拾薪为烛,自学成材”。所谓的自学,并不确切,至少其母应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能在儿子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字,想来还是识得一些字的,所以岳飞也就不是文盲了

——第一,宋代农村有专门供贫家子弟上学的“乡学”“冬学”,宋人诗词中多有反应,换句话说在宋代农家子弟读书认字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岳飞背上刺的字不是精忠报国是尽忠报国——这也是个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如王曾瑜先生辟谣辟了好几遍的事儿。

要打正规学术、非民间传说的旗帜不要紧,拜托打的像样点儿。。

两种打工方式,应该都不适合岳飞,所以从小到大,数次投军,充当“效用士”,但一直无出头之日。建炎元年(1127年)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受到张所赏识,这才受到重用,冉冉升起。

——岳飞投军一共就三次,每次都有具体原因(第一次参军伐辽;第二次从军平定军驻扎禁军,补之前因父丧离军还乡的缺憾;第三次金人南侵),不是单纯混不下去才去当兵的,更不是“一直无出头之日”。相反从他早期的升迁经历来看,他的一大特点就是每次从军都能迅速拔出尖儿来,第一次被刘韐“一见奇之”而且平了一股土匪被提拔为小军官,因为他父亲突然去世才不得不回家守丧;第二次从军平定当骑兵,金军南下之前就被擢升为偏校,后来直接参与太原、平定军保卫战而且武装侦察立功,只是最后平定陷落突围渡河的时候把告身掉了才不得不从头再来;第三次从军更是连续升官,丢官职是因为越级上书劝赵构不要南逃被一撸到底了。

总之张所是对岳飞有大恩(在他最倒霉落魄的时候拉了他一把而且直接越级提升任命为统制官),但是并不是惟一能慧眼识岳飞之才的人,更不是直到遇到他岳飞才开始显露才华才有用武之地。


岳飞为此忧心忡忡,并且为此常对着自己的家属哭泣。在家犯傻也就罢了,但岳飞面对赵构也老犯傻,北伐前,首建高宗立皇嗣之言。有关革命接班人问题,别说武将干预乃是犯赵宋家的大忌,就是文臣,也不敢多嘴啊。所以高宗当即对他喝斥:“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但是岳飞以后并不为戒,还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似乎不引起赵构对自己的疑忌,他就心不甘似的。

——如果说之前还是小bug和表述不确、行文恶意的问题的话,那么从这里开始,这篇文章就开始传谣造谣了~而且传的都是相关领域专业研究学者辟了八百遍的谣。。

以这段说的议建储来说,第一武将参与立储从来不是什么“赵宋大忌”。相反,因为赵宋的皇帝经常有后嗣不继问题,所以文武大臣参与立储的前例非常多。参与的武将如李璋、燕达,也没有受任何负面影响,反而荣宠而终。反倒是一些不愿意积极参与这事儿的文官,事后倒霉吃挂落的不少,比如王旦。哪里来的“武将干预是大忌”还“文臣也不敢多嘴”?包括岳飞“请正资宗之名”之事,宋时士大夫如朱熹给的评价也很高,说岳飞能见及此,是“大段有见识,他人不及”——并没有任何负面评价、或者认为岳飞是武人就不应该管这事儿的看法。

第二,岳飞在家为赵构生不出儿子哭不是犯傻,而是政治敏感性极高而且识人准确的表现。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赵构没有亲生儿子这件事情对南宋的影响其实很大。——就为他没亲生儿子又迟迟不愿意正实际上的皇储、养子赵伯琮(就是后来的宋孝宗)的名位,金国才老琢磨立宋钦宗或者钦宗之子在中原代替刘豫的馊主意。当然这个做法未必就能使南宋人心离散,但还是会造成一些困扰的;而且战争状态下迟迟不立储君,本来就是大麻烦。所以南宋的大臣,从宰相到普通书生文人都为这事儿很犯愁,赵鼎、薛徵言、娄寅亮等人都曾反复为此劝过赵构,按照作者的意思,估计这都是犯傻了~

第三,岳飞提这个事情提的很谨慎,事实上也并没引起赵构的猜疑。

首先岳飞向赵构提议正资宗之名,是因为入朝之前收到了来自金国方面的谍报,说金人打算立钦宗儿子当傀儡;同时赵构之前又曾特地命他单独见过赵伯琮,这才为国事不得不说,怎么能说成是犯轴、鲁莽?而且如前所述,在他之前已经有无数大臣跟赵构提过这件事情了,本身并不是非常忌讳的事情。

其次岳飞在被赵构训斥后提立储仅仅又提了一次,即绍兴十年北伐前夕,这是向高宗表忠心的表示,表明北伐胜利迎回二帝我也只支持你这一脉的合法性(但是迎回二帝本身不是忌讳,具体论证请见:

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力主“迎还二圣”吗?

岳飞这里这样做,只是为了防备万一排除赵构那边任何可能的消极因素)。而赵构在这一次的反应是“深为嘉叹”,并无任何不快(否则赵构也不会继续养着岳飞欣赏的赵伯琮了~)同时从绍兴十年北伐后岳飞与赵构的关系看,赵构对他也没有任何“不臣”的猜忌,相反依旧赏识有加。具体的例证,请参考

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说,岳飞是不是必须杀?

真实的岳飞是什么情况?

中论述高宗与岳飞君臣关系的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除了“攘外必先安内”之外,看意思,岳飞还不主张对义民招安,所以讨伐国内农民起义

——岳飞讨伐国内叛乱、民变从来是招安为主的。问题“招”“抚”从来是一体两面,招不成的,你再想招安、再给政策也白搭;而且因为岳家军作战能力突出,派岳飞去平定的变乱,从李成、曹成、赣南农民军再到杨幺,全是招了多少年都招安不成的巨寇大患,这种情况下岳飞去平乱,当然不可能不动刀枪,但是不能倒果为因,就此就得出“岳飞不主张对义民招安”的结论。

而事实也确实和作者的结论相反:岳飞在历次平乱中都是“只诛首恶,不问胁从”,包括平杨幺的时候也是招抚并用,黄佐、周伦等杨幺义军中的重要将领及其部众,都是招安而非剿灭的。

总之,赵构不再把刘光世军队给岳飞了。岳飞愤然辞职,且不等高宗批准,就擅自上庐山为亡母守孝去了。岳飞这一举动,在当时是明显的“抗上”“要君”。若放在明清,差不多够“诛族凌迟”了。但高宗再不高兴,也无可奈何,三次写御札给岳飞,命其复出治事。

——首先,这里作者和大部分喜欢叨叨岳飞辞职上庐山这事儿的人一样,根本就没搞清楚刺激岳飞做出这一举动的是谁。

这里借机再说明一次:导致岳飞绍兴七年辞职的,是宰相张浚,不是赵构。赵构出尔反尔之后岳飞并没有什么过激表示,而是去和张浚商量淮西军的主帅人选去了。结果商谈中张浚提出了一堆不靠谱的人选,甚至说打算用自己的亲信、从来没有实际带兵经验的文官吕祉去管这支军队,把岳飞吓傻了,苦口婆心给他解释为什么这些人不行、你这么干会出事儿、会出大事儿blabla;结果张浚自己心里有鬼下不来台,反而指责岳飞想要兵权。于是岳飞只好辞职。

其次,这种举动在当时本来也没有什么。岳飞辞职的理由是要给母亲继续守孝,这在宋代是很常见的辞职理由和政治规则,相当于说“我保留不同意见,但不打算继续打搅你了”;而且和宰执冲突、特别是在被宰执指责为“想要兵权”的情况下,回到岳家军驻地武昌才是十分不智的做法,辞职正是为了避嫌。至于“意在要君”,那本身就是张浚恼羞成怒后对岳飞的诬陷,当时基本没人信,比如左司谏陈公辅就在赵构问到这事儿的时候说“前此采诸人言,皆谓飞忠义可用,不应近日便敢如此。恐别无他意,只是所见有异”。——这句话说白了其实就等于说“张浚说岳飞跋扈要君不过是出于私怨的胡说八道,谁信谁SB”;但张毕竟是宰相,还是要给他留点儿面子,所以说的比较委婉还加了句“飞本粗人,终少委曲”的客气话罢了~ 而稍晚些的南宋人评论这段史事,更是直接说张浚这些话是诬陷而且是很恶劣的诬陷。可见岳飞的举动本来是正常的表达意见的举动,在臣规之内,恶劣云云不过是张浚的造谣。

最后,岳飞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影响并没有今人渲染的那么严重。因为第一当时的朝堂舆论,几乎都站在岳飞一边,认为张浚自己不满足于当督军,想要实际兵权,而且一贯的刚愎自用咄咄逼人才逼的岳飞引退,也就是说当时真正被文臣们怀疑想要兵权、认为为人太飞扬跋扈的,不是岳飞,而是张浚。所谓“(张浚)谋取内外军柄,天下寒心”(《三朝北盟会编》卷199引朱胜非《秀水闲居录》)。其次就在岳飞辞职风波之后不久,淮西军果然因为张浚用的吕祉不能服众而哗变,赵构恼张浚恼到“朕宁亡国不用此人”的地步。这种情况下,以赵构那种情绪化且自私的性格,不但不会再怀疑岳飞和张浚冲突是有什么不臣之心,而且感激看重都来不及——事实上他也确实这么做了:一面要岳飞提兵东下驻扎江州保护空虚的淮西防区,一面一个劲儿催岳飞写信劝淮西兵变的首领郦琼反正~

所以,还是之前那句话:揭短不要紧,请把事儿说完。

就别说宋代的政治传统政治文化到底是什么样了,连前因后果都不交代完整,连具体过程都搞错,只抓住读者耳熟能详的人物渲染、曲解片段,这是典型的通过剪裁事实以诬人的刀笔吏行径。


所谓的岳家军、韩家军,仅听名称就有问题,说明南宋军队很私有化。中国的体制毛病导致的,军队私有化才有战斗力,问题是军队私有化对皇权威胁也最大,所以连当时的主战派李纲也上疏表示忧虑。

——这个bug简直无语了。。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都不是私军,而是后勤供应、人事任免完全受中央文官体系支配、屯驻地方的官军。叫“岳家”“韩家”是当时的口语习惯,如宋人自称是“自家”,称西夏为“河西家”等等。就连赵构自己的御前亲军,也叫“杨家军”。

当然,乱世用武,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军队将领威信较平时高、部属间联系也更紧密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不能作为军队是否是私军的衡量标准,否则美国二战末期,新上任的杜鲁门一开始还治不服麦克阿瑟呢,难道就此就能说远东战区的美军是麦克阿瑟的私军么?不能吧?

闹了这么大的笑话还好意思扯“中国的体制毛病”。。。放普世价值和批评体制的人一条生路吧真的。


岳飞最横的表现是最后那一手:赵构让他不要轻举妄动,他偏偏北上迎敌;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他都拒不班师。哪个哥们儿敢这么跟皇上横啊,吃杮子也不能专拣软的捏呵,其结果,当然是“一朝横死”了。

——这个也无语了。第一,岳飞不受赵构口诏北上迎敌,是在北宋政治规则内的,而且赵构本人也没多大反感,倒是在获知岳飞郾城大捷后后悔自己下了班师令,因而派出杨沂中试图支援岳飞,但是因为通讯条件限制依然晚了;第二,拜托十二金牌是一天之内到的。什么叫连下十二道金牌拒不班师?。。。

至于最后的结论更是轻率恣意。——岳飞的死因根本不是被赵构猜忌所致。具体怎么回事儿,之前答题写过好几遍了,比如

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说,岳飞是不是必须杀?

及其中所附链接,所以此处不赘述。

------------------------------------------------------挑错和吐槽的分割线---------------------------------------------------------

以上,大的错误基本摘了一遍了。其他其实还有很多,但是实在没力气摘了。

本来还想引一些史料原文,逐字逐句对比一下,分析分析什么是正常的改写、调侃、煽情,什么叫曲解、刀笔吏、恶意满满。。但是太麻烦所以不打算干了。而且恶意什么的,牵涉到价值判断,硬伤这么多的文章,不提这俩字儿也罢。

所谓造谣的动动嘴,辟谣的跑断腿,大致就是这样。

一个谣言制造出来,基本要用至少十倍的文字才能澄清。

但是同时,据说越长的文章看的人越少。


这也是我个人为什么非常、非常反感这类文章的原因。

——不澄清吧,有真。不明真相的围观者会当真;澄清吧,第一费劲,第二显的很low。。认真点儿去澄清吧,很傻而且浪费时间;不认真点儿、随便挑挑大错误吧,可能就起不到澄清的作用了。。。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文章”,最终会拉低相关讨论的整体水平。因为你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去反复说明一些常识性的、已经有可靠定论的问题,否则就要承受这些硬伤满点“文章”本身制造的麻烦和困扰。

——而这些时间,本来是应该用在真正有意义的探讨和钻研上的。

明明知道是垃圾,还不得不从头到尾慢慢捋,我觉得世界上比这更恶心更悲催的事儿不大多。

最后再吐个槽:如果是我的话,我看一下这个作者的推荐人和推荐语,就不会看她的东西。第一自我推介中以“真诚”标榜的,多半不可能真诚;第二去年9月前后土鳖宣传口打击某些造谣大V的手段方式或可再议,但那是政策层面的考量了;作为个人来说,凡被禁言的那些“名人”、“公知”,或者扩大些——在目前这个环境下还愿意打上“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标签招摇过市的那些人,说什么写什么一眼也别看一点儿也别信,推荐的东西一点儿别碰,绝逼是个节省时间的好办法~

真的,离得远远的,你不会有什么损失的。


人生有限时间宝贵,珍爱生命远离nc!!!

编辑于 2022-05-30 21:13・IP 属地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