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芈食肆
拜托你,不爱我了请直说

拜托你,不爱我了请直说

文/芈十四

分手前,他已经察觉到了不对劲。


她原本爱叫他“达令”,第一个字拖着好听的长长尾音;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直呼起他的名字。

他假装不经意地问起:你怎么不叫我达令了。

她别别嘴:老夫老妻了,肉麻不。你看咱爸咱妈,互相还不是喊的名字。



夫妻房事倒也没断,只是频率越来越低。

筋疲力尽时,他在她耳边问:你爱我吗?

她说嗯啊。

他就把疑惑吞下去,好像可以拿着这句应答当做定心丸。


她和闺蜜的聚会突然频繁起来,他抱怨了一句,她就拿出一份外国杂志上写的“鼓励青年夫妻分开社交以保持婚姻生活新鲜感”的文章,给他看。

但在此之前,他两出席朋友聚会像个连体婴似的。


分手的导火线,是他偶然打开微博。
他几乎不用社交账户,她却很爱玩。一开始恋爱时,他为了她注册的微博,两个人在一起后他反而不用了,虽然起初她还常常坚持艾特他的僵尸账号。
但这一次,他点击进一个与她互动频繁的男性微博账号,在第三条状态里看到了她在七夕节后第二周突然开始戴的一条新项链的包装盒——其实男人在这种事情上并非不如女人敏感。

只不过比起女人,男人更怕面对这个结局。
对女人来说,疑神疑鬼的后果不过是一段爱情的失败;
而对男人来说,这却意味着一段人生的失败。

继发现项链后,他又陆续发现了那个男人看的电影,和她与闺蜜去看的,是同一部电影;那个男人的最新微博定位就是她出差的城市;甚至自拍里出现了一双手,一双无比熟悉的手。

失望和愤怒压过了自尊和面子,他终于决定,找她摊牌。



后来我问他,这事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他说,后来,他会和他的每一任女友讲好,如果你爱上了别人,一定要先告诉我。




我们以为我们很难面对对方爱上别人的事实,但其实最难面对的,是对方爱上别人后对你的欺瞒和谎言。

好像他们成为了亲密无间的统一战线,而你是联盟之外的敌人。

曾经参加过一个私人小讲座,老师是国内一位知名的性社会学专家,问我:你猜猜,是美国的出轨率高,还是中国的出轨率高?
我说:美国吧?
他慈祥地笑了笑:当然是中国啦。——因为很多美国人,出轨前都会选择离婚。
我顿悟。

美国九十年代中期,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做《廊桥遗梦》。女主人公有一个人到中年、俗不可耐的丈夫,和一对叽叽喳喳、青春期叛逆的儿女。在丈夫带着孩子去参加农业展览会的三天时间,她在家中偶遇了供职于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男主。

男主风流倜傥,他们聊叶芝,聊遥远的意大利小镇,彼此之间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她陪伴他去拍摄光影变化中的桥,他给她采集野花以表谢意,她给他做家常的饭菜,而他带来环游世界后的侃侃而谈。

但对家庭的责任,压倒了生命中突如其来的激情。她选择继续之前的生活,掩埋这份野蛮生长过的爱情。



听说这部电影在1995年上映后,引发了美国的离婚狂潮。
引进国内后的同年,我国的离婚率也蹿升了几个点。


拍摄初衷,或许是出于对一种家庭伦理形态的赞美。但电影最后却反而提供了一个牺牲的范本:她拒绝了和他一起离开,延续了妻子的本分,和农夫丈夫一起生活,抚养一对儿女成长。甚至此后的余生,都没有再与他联系。

道德战胜了情欲,留下了一个悲剧的结尾。但这种殉道式的道德自律,却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人性的理解。为了一份家庭责任,为了维持一个名存实亡的婚姻,就完全斩断了两个男女之间如此自然而缠绵悱恻的情感。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女主的丈夫,在临终前,对她说:我知道你有一个梦——遗憾的是我没有办法让你实现它。你不知道我有多爱你。


如果我是女主的丈夫,我大概会很痛苦吧。

影片中女主的丈夫,在往后幽幽的岁月中,自然也感受到了她的疏远,她尽心尽责扮演一个合格的妻子母亲角色背后隐藏不住的疏远。

因为很多话都可以拿来客套,唯独我爱你不可以。

很多事也可以勉强自己做到,唯独和一个不再爱的人继续生活在一起,其实是对彼此的侮辱。



如果你不爱我了,我宁愿你直接告诉我。

我宁愿是你告诉我,也不希望是自己发现后去接受一点点的凌迟,甚至通过第三个人的告知而不得不面对——狼狈到都没时间来伪装风度。

我宁愿是你告诉我,也不希望自己疑神疑鬼,歇斯底里,成年人有能力理解另一个成年人的选择,但爱情中的一方没办法理解另一方的欺骗。

我宁愿是你亲口告诉我,不拖泥带水,不含糊其辞,不留下任何一点幻想的空间,够快,够准,够狠,我才能放弃挽留,保存最后一点尊严。



我不想把我们的故事变成一个烂尾的苦情剧,如果你不爱我了,至少给我留一些体面,让我潇洒地离开你的视线。如果你去追寻新的爱情,我也可以尽快走出阴影,偷偷地在道德上得到一些苦涩的优越感,来代替委屈的眷恋。



拜托你,不爱我了请直说。

编辑于 2016-11-01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