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生意经
别再被吸血而不自知了

别再被吸血而不自知了

昨日中午吃饭,旁边桌子上三位大姐聊得正欢。内容大概如下

A说“你买的什么产品,一年利率才5?赶紧退了,我这里有个老同学做的产品,一年能有20多个点呢。”

B说“是吗?靠不靠谱”

A说 “稳当的很,我在她那放了七十多万了,每年利息都按时给我”

C帮腔“是啊,我也放了二十多万,这年头,放银行就是贬值,你那个百分之5也好不了多少”

B心动了“好好好,我这几天就退了放你那里。”

我心里暗暗叹息,估计B这个钱也悬了。

其实我心里明白,在中国合理合法操作简单的投资渠道实在太少了,都知道钱拿在手里是贬值,很焦虑,又不知道有什么渠道能够让财产增值,所以市面上的这些吃人肉喝人血的混账理财融资APP大行其道。

我就直接说结论了,如果你的理财风险倾向是零或者接近零,那么无论对方吹得天花乱坠,只要对方说年化利率在百分之8以上,你就该心存疑虑了,如果对方说年化利率在百分之10以上,你转身就走好了。敢说百分之20以上你就大嘴巴抽他。

风险!

风险!

风险!

银行汇聚了几十号精英放在风控部门,你以为他们都是吃干饭的?

金融学不懂,高中数学总懂吧?自己拿计算器算算对方哪怕只融了一千万,号称无风险年化利率15,四十年后就翻了267.8倍变成了26个亿!您想想可能吗?

巴菲特是谁?近几十年来的交易第一人了吧。近5年复合收益率9%,累计45年复合收益率20.5%。巴菲特这尊大神的复合收益率不过才20个点而已,那些不知道哪里蹦跶出来的牛鬼蛇神40个点也敢给你喊的。

我就这么说,

几乎无风险,年化利率8-10个点金融产品,知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买不到的

几乎无风险,老百姓能买到的金融产品年化利率6-8个点就是上限。

话我说到了,听不听在你。

大概半个月前有个朋友私信我一件事,我没回答,放在这里一起说了。

就是“买房理财”,预购一套黄金地段商品房,买房后5年内可获得高额现金收益。开发商声称“既真实拥有,又有投资功能”:购房者每投资10万元,第一年可获12%的收益率,此后每年收益率增加2个百分点,5年累计收益达房款的80%,同时拥有公寓产权,“等于两折购房”。

我不是针对谁,我的意思是,在座的只要是宣传这种产品的都是骗子。

百分九十九的房子都变烂尾楼了,绝大部分都是开发商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弄得‘击鼓传花’的把戏,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血本无归。

没买过的剁手都别买,已经买了的,我很遗憾的告诉你,我没办法帮你,无论你是走法律程序还是非法渠道,这笔钱都很难收回了。

发现关注我的有很多大学生,甚至还有不少高中生。

提前劝一句,有多大本事享多大福,大学里推广的只针对大学生的各类贷款分期买东西的公司 一辈子都别碰,一点金融常识都没有,大部分都玩着混淆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的把戏。看着每个月百分之2左右的管理费好像不算什么,你用你高考还没遗忘的数学知识好好算算,一年下来基本交了60的利息!这xx的比高利贷爽多了。

是不是还有些人想着快毕业了,管他呢,一走了之,心里还窃喜占了便宜。

你们这些小同志啊,都该好好补习下信用基本知识。请自行谷歌个人征信。你这辈子少不了和银行打交道,你的信用记录在某种意义上比你的档案更重要。

好了说点有用的小知识吧。在我看来从民生这个角度讲,保险是最伟大的几种发明之一。

为什么很多老百姓觉得保险是骗人的呢?一是一些不良的保险公司的一些不良手段,造成了理赔难之类的问题。二是,从最原始的人寿保险开始,你其实相当于和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保险公司赌你平安,你赌你会发生意外。从这个角度讲,投保人很难在心里上接受这个假设的。

交你两招关于人寿保险的。保险公司,特别是体量巨大的保险公司,巨怕被起诉,一旦发生诉讼可能对潜在的声誉造成巨大影响。如果你遭遇理赔难得问题,特别是可赔可不赔的模糊情况,底气足点,言语强硬点,声称要起诉,一般保险公司都会大事化小的理赔了事。

如果你想购买商业保险,业务员给你强力推荐的险种最好不要购买。在保险公司内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对旗下的险种进行统计,如果发现某个险种的收益率远低于预期,就会扯下这个险种,但是这并不是当下立刻撤出的,都会有一个缓冲期。

比如说1月1号发现这个问题,公司内部就会下文件,说6月1号这个险种就要下线了。各个营业部的经理也会把这个险种列入黑名单,让各个业务员尽量不要销售这个险种。如果这段时间卖出了,还要开会批评。

懂了吗?对保险公司来说的优良险种对我们而言就是劣质险种,相反,对保险公司来说的劣质险种对我们来说就是优良险种。如果有购买意愿,尽量去购买这些品种。

毕竟统计学不会撒谎。

感谢阅读,祝好

编辑于 2016-11-04 17:43